端口扫描程序_node端口扫描

hacker|
443

Windows未成功关闭。如果这是由于系统无响应,或者是为保护数据而关闭系统...这怎么办?

这个故障你的描述不够详细,也没提供故障代码,所以建议你利用我总结的通用的系统修复方法尝试解决,具体如下:

先关机,然后打开主机箱,把硬盘的电源线和数据线拔下来,然后过2分钟再插上,重新开机试试。然后用下述方法修复系统:

开机不断点击F8键,进入系统操作选单(如果是Win8,Win8.1,Win10系统,在看见开机画面后长按电源键关机,短时间内重复三次左右可以进入WinRE {Windows 恢复环境},但有的用户可能需要直接断开电源。这样开机后应该能出现高级恢复的界面了,在高级回复界面,选择进入安全模式。

第一,由软:尝试修复操作系统:

1、如果有外接设备:如U盘、USB移动硬盘,或者读卡器里面有存储卡,请去除后再试

2、去除加装非标配部件,如内存、硬盘等,建议您联系操作者将添加的部件去除后再试

3、进入电脑BIOS并查看?BIOS中是否还能识别硬盘,同时选择“Load Optimal Defaults”或“Optimized Defaults”选项恢复腊团BIOS默认设置后测试

4、开机不断点击F8键,进入系统操作选单(如果是Win8,Win8.1,Win10系统,在看见开机画面后长按电源键关机,短时间内重复三次左右可以进入WinRE {Windows 恢复环境},但有的用户可能需要直接断开电源。这样开机后应该能出现高级恢复的界面了),选“最后一次正确配置”,重启电脑,看能否解决。

5、开机不断点击F8键,进入系统操作选单(如果是Win8,Win8.1,Win10系统,在看见开机画面后长按电源键关机,短时间内重复三次左右可以进入WinRE {Windows 恢复环境},但有的用户可能需要直接断开电源。这样开机后应该能出现高级恢复的界面了),然后寻找“安全模式”,并进入“安全模式”,如能成功进入,依次单击“开始”→“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系信局老统还原”,出现“系统还原对话框”,选择“恢复我的计算机到一个较早的时间”。 这样可以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系统还原功能,还原到以前能正常开机的时候一个还原点。(如果有的话)

6、用系统安装光盘或者系统安装U盘,放入光驱或者插入USB接口,重启电脑,进入光盘安装系统状态或者进入U盘安装系统状态,等到启动界面闪过后,不要选安装系统,而是选修复系统,对目前系统进行修复(可能会运行很长时间,2-4小时都可能),耐心等待修复完成,看看是否能解决问题。(本文结尾,详述了:U盘设置为第一启动顺位设备的方法)

7、不稳滑升定的硬件设备,设备驱动程序过期,以及第三方程序干扰也会造成黑屏或者蓝屏,建议先进入安全模式,自行评是否原因为驱动程序过期或者三方程序干扰。此时,请您到电脑制造商网站上下载最近的BIOS, 声卡或显卡等所有可用驱动进行更新来解决问题。

 

如以上7个方法都无效,只能重装系统。

二、到硬:看看是否是硬件的问题:

1,主板钮扣电池没电了,这时保存时间等将在关机断电后,信息将无法保存。换一块新电池试一下。

2,主板BIOS出错,一些主板有防入侵机制。如果最近有跟换过配件,也可能是主板BIOS的错误引起。解决的办法是开机按DEL键(或者开机屏幕提示的键),进入主板BIOS,初始化BIOS设置信息,通常按F9可以恢复出厂默认设置,再按F10保存退出重启电脑。

3,CMOS(BIOS)设置错误,主要是关于软件的设置的选项出现了问题。可以在开机后入Bios 进行设置。

这时可以查看一下自己的机器有没有软驱、光盘或其它附设[如:显卡],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而电脑却设置了这些,可以试着把这些选项关掉或设为Disabled.

[注:CD/DVD/CD-RW DRIVE:可读写的光驱 CD-ROW DEVICE:只读光驱 Diskette Drive:软盘驱动器 Floppy Floppy Device:软驱设备]

4,CMOS(BIOS)原来设置的部分与现在的硬件有冲突的部分.可以前将CMOS(BIOS)进行放电,在主板钮扣电池旁边有一个cmos 的三针跳线,而一般其中的两个针是联在一起的,这时可以在关机断电的情况下,将跳帽拔出,用跳帽将两个针联在一起进行放电[此过程一般4秒左右],而后再恢复到样子.或是将钮扣电池拔下,反过来装进去等待5-6秒左右进行放电,而后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在开机后可以进入CMOS(BIOS)恢复其默认设置即可。

5,是否是未装显卡驱动,或者显卡驱动损坏,解决办法、;更新显卡驱动程序,用电脑自带的驱动程序光盘或者去显卡官网下载最新驱动程序,更新显卡驱动,也可以去驱动之家网站,下载驱动精灵最新版,升级显卡驱动; 

6,硬盘检测没有过去,可以试着给硬盘换下数据线,如果没有线也可以试着把数据线两头对换一下,再换个主板上的接口。 

7,如果硬盘换过数据线后还是无效,也可以先试着拔掉硬盘的数据线不接,然后开机测试。看是否还会卡在LOGO屏这里,如果能跨过LOGO界面,估计就是硬盘故障了,进入BIOS寻找硬盘或者进入PE系统检测硬盘健康度,如果硬盘读不到或者检测硬盘证明已经损坏,就只有更换硬盘了。

8,硬件接触不良 主要表现在显卡或内存条与主板接触不良。这时可以把显卡或者内存条拔掉,把显卡或者内存条拔掉不影响开机时进入cmos界面.这时如果进入这个界面时,没出CMOS(BIOS)setting wrong,就可以断定是显卡或者内存条的问题. 可以先用好一点的橡皮对其与主板接触的部分进行擦拭,内存也是用橡皮擦拭.

9,硬盘与光驱 不同内存条之间有冲突,此时可以进行逐一排查,可以先把光驱的电源线与数据排线拔掉,而后试着分别只用一条内存进行排查。

10,检查机器是否有外接设备连接,U盘、移动硬盘等等外接设备可能插在电脑USB口上忘记拔掉了,造成主板自检卡主通过不了。解决的办法就是拔出多余的外接设备,再重启电脑。

11,检查一下键盘和鼠标是否接反。这里指的是PS/2接口的键盘鼠标,很多人大意,把键盘和鼠标的接口插反了,造成开机电脑的自检错误以至于卡屏。解决的办法,先关机,重新接过键盘鼠标,通常紫色的接口为键盘,绿色接口为鼠标。 

12,主板本身可能出了问题.可以先检查一下是否主板电池电路断路,或者是否有电容爆掉,如果是的话,自己焊接和更换或者找电脑维修商帮你焊接和更换一个同规格电容的即可。如果是主板坏了,那只有去买个新的换上啦。

13,机箱不清洁.CPU风扇积灰太多不能正常运行,造成CPU温度过高,用毛刷、电吹风将机箱内壁、CPU风扇、显卡风扇、主板上的积灰都清理一遍。

jsp与前后端分离谁更快

前后端分离更快

前哗搏哗后分离的优势:

1.可以实现真正的前后端解耦,前端服务器使用nginx。

前端/WEB服务器放的是css,js,图片等等一系列静态资源(甚至你还可以css,js,图片等资源放到特定的文件服务器,例如阿里云的oss,并使用cdn加速),前端服务器负责控制页面引用跳转路由,前端页面异步调用后端的接口,后端/应用服务器使用tomcat(把tomcat想象成一个数据提供者),加快整体响应速度。这里需要使用一些前端工程化的框乱行架比如(nodejs,react,router,react,redux,webpack)

2.发现bug,可以快速定位是谁的问题,不会出现互相踢皮球的现象。

页面逻辑,跳转错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脚本错误,页面样式等问题,全部由前端工程师来负责。

接口数据出错,数据没有提交成功,应答超时等问题,全部由后端工程师来解决。

双方互不干扰,前端与后端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3.在大并发情况下,可以同时水平扩展前后端服务器,比如淘宝的一个首页就需要2000+台前端服务器做集群来抗住日均多少亿+的日均pv。

4.减少后端服务器的并发/负载压力

除了接口以外的其他所有http请求全部转移到前端nginx上,接口的请求调用tomcat,参考nginx反向代理tomcat。

且除了第一次页面请求外,浏览银旅器会大量调用本地缓存。

5.即使后端服务暂时超时或者宕机了,前端页面也会正常访问,只不过数据刷不出来而已。

6.也许你也需要有微信相关的轻应用,那样你的接口完全可以共用,如果也有app相关的服务,

那么只要通过一些代码重构,也可以大量复用接口,提升效率。(多端应用)7.页面显示的东西再多也不怕,因为是异步加载。

8.nginx支持页面热部署,不用重启服务器,前端升级更无缝。

9.增加代码的维护性易读性(前后端耦在一起的代码读起来相当费劲)。

10.提升开发效率,因为可以前后端并行开发,而不是像以前的强依赖。

11.在nginx中部署证书,外网使用https访问,并且只开放443和80端口,其他端口一律关闭(防止黑客端口扫描),内网使用http,性能和安全都有保障。

12.前端大量的组件代码得以复用,组件化,提升开发效率,抽出来!

linux tcp如何查看哪些端口被占用

Linux如何查看端口

1、lsof -i:端口号 用于查看某一端口的占用情况,比如查看8000端口使用情况,lsof -i:8000

# lsof -i:8000

COMMAND PID USER FD TYPE DEVICE SIZE/OFF NODE NAME

lwfs 22065 root 6u IPv4 4395053 0t0 TCP *:irdmi (LISTEN)

可以看到8000端口已经被轻量级文件系统转发服务lwfs占用

2、netstat -tunlp |grep 端口号,键指毕用于查看指定的端口号的进程情况,如查看8000端口的情况,netstat -tunlp |grep 8000

# netstat -tunlp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only servers)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PID/Program name

tcp 0 0 0.0.0.0:111 0.0.0.0:* LISTEN 4814/rpcbind

tcp 0 0 0.0.0.0:5908 0.0.0.0:* LISTEN 25492/qemu-kvm

tcp 0 0 0.0.0.0:6996 0.0.0.0:* LISTEN 22065/lwfs

tcp 0 0 192.168.122.1:53 0.0.0.0:* LISTEN 38296/dnsmasq

tcp 0 0 0.0.0.0:22 0.0.0.0:* LISTEN 5278/sshd

tcp 0 0 127.0.0.1:631 0.0.0.0:* LISTEN 5013/逗辩cupsd

tcp 0 0 127.0.0.1:25 0.0.0.0:* LISTEN 5962/master

tcp 0 0 0.0.0.0:8666 0.0.0.0:* LISTEN 44868/lwfs

tcp 0 0 0.0.0.0:8000 0.0.0.0:* LISTEN 22065/lwfs

# netstat -tunlp | grep 8000

tcp 0 0 0.0.0.0:8000 0.0.0.0:* LISTEN 22065/lwfs

说明一下几稿芹个参数的含义:

-t (tcp) 仅显示tcp相关选项

-u (udp)仅显示udp相关选项

-n 拒绝显示别名,能显示数字的全部转化为数字

-l 仅列出在Listen(监听)的服务状态

-p 显示建立相关链接的程序名

附加一个python端口占用监测的程序,该程序可以监测指定IP的端口是否被占用。

1 #!/usr/bin/env python

2 # -*- coding:utf-8 -*-

3

4 import socket, time, thread

5 socket.setdefaulttimeout(3) #设置默认超时时间

6

7 def socket_port(ip, port):

8 """

9 输入IP和端口号,扫描判断端口是否占用

10 """

11 try:

12 if port =65535:

13 print u'端口扫描结束'

14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15 result=s.connect_ex((ip, port))

16 if result==0:

17 lock.acquire()

18 print ip,u':',port,u'端口已占用'

19 lock.release()

20 except:

21 print u'端口扫描异常'

22

23 def ip_scan(ip):

24 """

25 输入IP,扫描IP的0-65534端口情况

26 """

27 try:

28 print u'开始扫描 %s' % ip

29 start_time=time.time()

30 for i in range(0,65534):

31 thread.start_new_thread(socket_port,(ip, int(i)))

32 print u'扫描端口完成,总共用时:%.2f' %(time.time()-start_time)

33 # raw_input("Press Enter to Exit")

34 except:

35 print u'扫描ip出错'

36

37 if __name__=='__main__':

38 url=raw_input('Input the ip you want to scan: ')

39 lock=thread.allocate_lock()

40 ip_scan(url)

该程序执行结果如下:

# python scan_port.py

Input the ip you want to scan: 20.0.208.112

开始扫描 20.0.208.112

20.0.208.112 : 111 端口已占用

20.0.208.112 : 22 端口已占用

20.0.208.112 : 8000 端口已占用

20.0.208.112 : 15996 端口已占用

20.0.208.112 : 41734 端口已占用

扫描端口完成,总共用时:9.38

type 8E是什么文件系统?

Snort分析报告

1.--snort的简介

snort 是一个基于libpcap的数据包嗅探器并可以作为带戚野一个轻量级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NIDS)。所谓的轻量级是指在检测时尽可能低地影响网络的正常操作,一个优秀的轻量

级的NIDS应该具备跨系统平台操作,对系统影响最小等特征并且管理员能够在短时间内

通过修改配置进行实时的安全响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成为整体安全结构的重要成员。

Snort作为其典型范例,首先可以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例如UNIX系列和Windows 9

X.(需要libpcap for Win32的支持),与很多商业产品相比,它对操作系统的依赖性比

较低。其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在短时间内调整检测策略。就检测攻击的种类

来说,据最新数据表明(2000/12/4)snort共有21类(???)1271条检测规则,其中包括

对缓冲区溢出,端口扫描和CGI攻击等等。SNORT集成了多种告警机制来提供实时告警功

能,包括:syslog、用户指定文件、UNIXSocket、通过SMBClient使用WinPopup对Windo

ws客户端告警。 Snort的现实意义维作为开源软件填补了只有商业入侵检测系统的空白

,可以帮助中小网络的系统管理员有效地监视网络流量和检测入侵行为。

2.snort与其他工具的比较。

Snort的主要用途就是网络监视、数据包的记录和检测入侵行为,下面是与分别具有上述

两种功能的典型工具的比较。

1)--snort与tcpdump的比较

Tcpdump是最为经典的嗅探工具,主要是用于记录网络数据,网络故障的探测诊断工具。

Snort与它的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基于libpcap的并且支持BPF过滤仔知机制,所以本质上

都是调用的捕获数据包的库函数,但是snort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记录这个数据包而是从

安全的角度考虑出发区解析它,并且tcpdump主要是分析第二层或者第三层的报文来进行

网络故障诊断,而snort则主要针对于应用层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检测入侵行为。除

此之外,由于tcpdump旨在快速完整地记录流量,所以它制定了特殊的输出蠢喊格式,速度快

但是不易看懂,而snort就提供了更为友好的输出格式,有利于系统管理员的直接分析。

--Figure 1 - Typical Snort telnet packet display:

--------------------------------------------------------------------------

20:59:49.153313 0:10:4B:A9:66 - 0:60:97:7:C2:8E type:0x800 len:0x7D

192.168.1.3:23 - 192.168.1.4:1031 TCP TTL:64 TOS:0x10 DF

***PA* Seq: 0xDF4A6536 Ack: 0xB3A6FD01 Win: 0x446A

FF FA 22 03 03 E2 03 04 82 0F 07 E2 1C 08 82 04 ..".............

09 C2 1A 0A 82 7F 0B 82 15 0F 82 11 10 82 13 FF ................

F0 0D 0A 46 72 65 65 42 53 44 20 28 65 6C 72 69 ...FreeBSD (elri

63 2E 68 6F 6D 65 2E 6E 65 74 29 20 28 74 74 79 c.home.net) (tty

70 30 29 0D 0A 0D 0A p0)....

---------------------------------------------------------------------------

--Figure 2 - The same telnet packet as displayed by tcpdump:

---------------------------------------------------------------------------

20:59:49.153313 0:10:4b:d:a9:66 0:60:97:7:c2:8e 0800 125: 192.168.1.3.23

192.168.1.4.1031: P 76:147(71) ack 194 win 17514 (DF) [tos 0x10] (ttl 64,

id 660)

4510 006f 0294 4000 4006 b48d c0a8 0103

c0a8 0104 0017 0407 df4a 6536 b3a6 fd01

5018 446a d2ad 0000 fffa 2203 03e2 0304

820f 07e2 1c08 8204 09c2 1a0a 827f 0b82

150f 8211 1082 13ff f00d 0a46 7265 6542

5344 2028 656c 7269 632e 686f 6d65 2e6e

6574 2920 2874 7479 7030 290d 0a0d 0a

---------------------------------------------------------------------------

2)--snort与NFR的比较

根据Denmac System公司1999年11月的现有商用网络入侵检测工具的调查结果表明,NFR

的综合性能指数高于ISS公司的RealSecure和CA公司的SessionWall,所以其代表了目前

国际上的IDS的最高水准,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商业产品。Snort的许多设计思想类似于NF

R,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显出不足之处,例如无法实现IP Defragmentation等功能,在探测

规则语言的格式上来说,NFR采用的是一种深层次的脚本语言,SNORT与其相比就略显单

薄。但是snort的优势就在于它是开源软件,全世界的爱好者都可以加入它的开发升级工

作中来,其前景是无法限量的。

2.--原理

snort作为一个NIDS[注: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其工作原理为在基于共享

网络上检测原始的网络传输数据,通过分析捕获的数据包,主要工作为匹配入侵行为的

特征或者从网络活动的角度检测异常行为,进而采取入侵的预警或记录。从检测模式而

言,snort属于是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注:该方法对已知攻击的特征模式

进行匹配,包括利用工作在网卡混杂模式下的嗅探器被动地进行协议分析,以及对一系

列数据包解释分析特征。]从本质上上来说,snort是基于规则检测的入侵检测工具,即

针对每一种入侵行为,都提炼出它的特征值并按照规范写成检验规则,从而形成一个规

则数据库。其次将捕获得数据包按照规则库逐一匹配,若匹配成功,则认为该入侵行为

成立。目前,snort的检测规则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类的入侵行为:

snort的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如图n-1:

l--数据包捕获和解析子系统(Capture Packet Mechanism from link layer and the

packet decoder ):

该子系统的功能为捕获网络得传输数据并按照TCP/IP协议的不同层次将数据包进行解析

。Snort利用libpcap库函数进行采集数据, 该库函数可以为应用程序提供直接从链路层

捕获数据包的接口函数并可以设置数据包的过滤器以来捕获指定的数据。(的详细介绍

请参阅附录N)。网络数据采集和解析机制是整个NIDS实现的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保

证高速和低的丢包率,这不仅仅取决于软件的效率还同硬件的处理能力相关。对于解析

机制来说,能够处理数据包的类型的多样性也同样非常重要,目前,snort可以处理以太

网,令牌环以及SLIP等多种链路类型的包。

l--检测引擎(the detect engine)

检测引擎是一个NIDS实现的核心,准确性和快速性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前者主要

取决于对入侵行为特征码的提炼的精确性和规则撰写的简洁实用性,由于网络入侵检测

系统自身角色的被动性——只能被动的检测流经本网络的数据,而不能主动发送数据包

去探测,所以只有将入侵行为的特征码归结为协议的不同字段的特征值,通过检测该特

征值来决定入侵行为是否发生。后者主要取决于引擎的组织结构,是否能够快速地进行

规则匹配。

Snort采用了灵活的插件形式来组织规则库,即按照入侵行为的种类划分为相应的插件,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对应的插件进行检测。目前包括的插件分别如下:

每一类插件中包括了数十条的检测规则,分别代表同一类型的不同入侵行为。对于规则

的定义,snort使用了一种简单的,轻量级的规则描述语言,上述已经提及到检测的最终

行为就是检测数据包中协议的不同字段,例如端口号就是重要的入侵线索。为了更为清

楚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例说明:

攻击名称--NT IIS Showcode ASP

攻击种类--获取非法访问权限。

攻击描述--通过构造特定的URL请求可以非法阅读服务器上的其他文件

host/msadc/Samples/SELECTOR/showcode.asp?source=/msadc/Samples/../../../../.

./boot.ini

入侵特征码 --IP地址:保护网段以外的IP地址。

--协议类型:TCP

--端口:80

--TCP标志位:PUS, ACK

--数据段内容:/selector/showcode.asp

CVE ID--CAN-1999-0736

Bugtraq ID --167

分析以上的这个入侵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检测该入侵行为的关键是判断端口号和数

据段内容,IP地址、协议类型和TCP标志位只是辅助的特征码。但是当开始分析原始数据

包时,是否应该就直接匹配端口和数据段的内容?无疑针对该入侵行为上述做法的匹配

效率是最高的。但是实际上这样做会降低整体检测的效率,因为入侵系统要对庞大的网

络数据逐一进行检测,应该遵循先检测所有入侵行为的共同特征其次才是个体特征的原

则,例如如果首先检测IP地址,一旦发现并不属于检测范围之内,就立即检测下一个数

据包而并非继续检测该包的其他字段。这样既保证了检测的快速性,又提高了报警的实

时性。

Snort正是按照上述原则定义规则的,将检测规则划分成两个部分:规则头和规则选项。

前者是所有规则共有的包括IP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后者根据不同规则包括相应的

字段关键字,例如TCP的标志位或者窗口大小等。检测规则除了包括上述的关于“要检测

什么”还应该定义“检测到了该做什么”,snort定义了三种处理方式——alert(发送报

警信息),log(记录该数据包)和pass(忽略该数据包)并定义为规则的第一个匹配关键

字,这样设计的目的非常简单,旨在在程序中组织整个的规则库,即将所有的规则按照

处理方式组织成三个链表以用于更快速准确地进行匹配,体现了设计者的巧妙之处。

下面我们来举一实例来具体说明规则的定义:

alert tcp !$HOME_NET any - $HOME_NET 80 (msg:"CAN-1999-0736 - IIS-showcode"

;flagsA; content:"/selector/showcode.asp"; nocase

该实例正式针对表(N)中所示的入侵行为所定义的检测规则,通过该例可以看出snort

的规则语言简明实用,基本格式为:

规则动作 协议类型 IP地址 端口号 - 协议类型 IP地址 端口号 (规则选项)

源发送方 目的接受方

关于规则的具体书写规范不再赘述,下面就其关键和特别之处加以说明:

1.-- 变量和操作符

snort作为一个NIDS,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保护本网段即及时发现外部网对内部网的攻击

,所以规则中的IP地址的定义主要是针对外部网和内部网地址两种。由此snort引入了变

量的机制,即可以在规则中用变量表示IP地址字段,用户在运行前可根据实际的子网地

址来定义该变量,这样在解析检测规则时snort会自动替换变量值,增加了规则的灵活性

,不过只适应于像IP地址这种基本所有规则都具有同一值。

为了更为准确地表达规则和精确地表示检测范围,snort还定义了三类操作符:

l--否定操作符——“ ! ”

用于表示snort还增加了否定符“!”来区分内部网和外部网。例如例n的!$HOME_NET。

l--方向操作符——“-”和””

用于表示传输的方向,分别表示单向和双向传输。

l--端口描述符——“ : ”

用于表示端口的范围。例如: “600:“表示大于600的端口号。

2. 规则选项

规则选项作为检测时的重要标准组成了snort入侵检测引擎的核心,既易用又非常灵活强

大。首先其灵活性是指可以根据不同的不同行为制定相应的检测选项内容,其次其强大

性是指不仅检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定义了检测到时该做什么 。snort中有15个

规则选项关键字,其中有三个关键字是做为检测到后的回应:

msg - 在报警和包日志中打印一个消息

logto - 把包记录到用户指定的文件中而不是记录到标准输出

resp - 主动反应(切断连接等)

Resp关键字可以对匹配一条Snort规则的流量进行灵活的反应(flexible reponse

-FlexResp)。FlexResp代码允许Snort主动地关闭恶意的连接。该模块合法的参数如下

rst_snd - 向发送方发送TCP-RST数据包

rst_rcv - 向接受方发送TCP-RST数据包

rst_all - 向收发双方发送TCP_RST数据包

icmp_net - 向发送方发送ICMP_NET_UNREACH

icmp_host - 向发送方发送ICMP_HOST_UNREACH

icmp_port - 向发送方发送ICMP_PORT_UNREACH

icmp_all - 向发送方发送上述所有的ICMP数据包。

作为入侵检测系统,理论上只需要检测入侵,并不需要去回应入侵行为的。所以该功能

应该是作为SNORT的附加功能,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发送RST和ICMP UNREACH数据包向攻

击方可以暂缓其对目标主机的攻击,我们所研究的一个工具叫做dsniff中的tcpkill就是

利用这个原理进行切断非法连接,但是对于一般的拒绝服务攻击,该方法的作用就不甚

明显了。对于SNORT来说,实现该功能必然会降低检测的的效率尤其是在网络流量特别大

的时候。

另外12中关键字都是针对协议中的不同字段设置的:

关键字--检测内容--主要针对的攻击行为

ttl--检测ip头的ttl的值 --用于对traceroute探测的检测

id--检测ip头的分片id值--黑客的固定攻击,例如设置为31337

dsize--检测包的净荷尺寸的值--缓冲区溢出攻击。

content--在包的净荷中搜索指定的样式--最为重要的一个选项,用于在数据包的数据段

中搜索指定的内容并根据数据触发响应,可以搜索包含混合的文本和二进制数据。并设

置了三个辅助关键字:offset,dsize,nocase

Flags--检测tcp flags的值--非法端口扫描或者其他非法探测主机操作系统类型等。

Seq--检测tcp顺序号的值--检测主机发送的序列号集是否是固定的集合。入侵者可以利

用该值冒充合法用户向被入侵者发送数据,伪装正常的通信以窃取信息或者其他非法活

动。

Ack--检测tcp应答(acknowledgement)的值--Nmap的TCP PING会设置该项的值为0,从而

判断可能正在用Nmap进行非法扫描。

Itype--检测icmp type的值--拒绝服务攻击。注:只作为其中的一种特征。

Icode--检测icmp code的值--可疑的流量。

Session--记录指定会话的应用层信息的内容--记录在TCP会话中的会话数据。

Icmp_id--检测ICMP ECHO ID的值--

Icmp_seq--检测ICMP ECHO 顺序号的值--

Ipoption--监视IP option的特定代码--

Rpc--监视特定应用/进程调用的RPC服务--检测非法的RPC请求,查看RPC请求,并自动将

应用(Application),过程(procedure)和程序版本(program version)译码,如果

所有三个值都匹配的话,该规则就显示成功。

3.预处理程序

预处理程序从Snort版本1.5开始引入,其代码在检测引擎被调用之前先被运行,为检测

做铺垫,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速度。而且预处理机制采用插件形式,用户和程序员

能够将模块化的插件方便地融入Snort之中。目前snort现有的预处理程序模块有以下三

种:

l--Minfrag

Minfrag预处理程序检查给定尺寸限制的分片数据包。数据包被分片通常是由源和目的主

机之间的路由器引起的。一般说来,商业网络设备不会产生小于512字节的分片包。可以

利用这个事实,来监控含有小分片的流量。

l--HTTP Decode

HTTP Decode用于处理HTTP URI字符串,将串中的数据转化为可读的ASCII字串,用于检

测HTTP的数据信息对付隐蔽的WebURL扫描器和恶意的入侵者。

l--Portscan Detector

Snort Portscan预处理程序的用处:

向标准记录设备中记录从一个源IP地址来的端口扫描的开始和结束。

如果指定了一个记录文件,在记录扫描类型的同时也记录目的IP地址和端口。端口扫描

定义为在时间T(秒)之内向超过P个端口进行TCP连接尝试,或者在时间T(秒)之内向

超过P个端口发送UDP数据包。端口扫描可以是对任一IP地址的多个端口,也可以是对多

个IP地址的同一端口进行。现在这个版本可以处理一对一和一对多方式的端口扫描,下

一个完全版本将可以处理分布式的端口扫描(多对一或多对多)。端口扫描也包括单一

的秘密扫描(stealthscan)数据包,比如NULL,FIN,SYNFIN,XMAS等。如果包括秘密

扫描的话,端口扫描模块会对每一个扫描数据包告警。

network to monitor - 监视端口扫描的目标网络以network/CIDR表示

number of ports - 在探测期间访问的端口数目

detection period - 以秒计数的端口访问时间限制

logdir/filename - 告警信息存放的目录/文件名,告警也可以写入标准的告警文件中。

l--日志及报警子系统(logging/alerting subsystem)

入侵检测系统的输出结果系统的必要特征是实时性和多样性,前者指能够在检测到入侵

行为的同时及时记录和报警,后者是指能够根据需求选择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和报警。一

个好的NIDS,更应该提供友好的输出界面或发声报警等等。

Snort是一个轻量级的NIDS,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数据包记录器,所以该子系统主

要提供了方式:

1.--fast model :采取TCPDUMP的格式记录信息

2. readable model :按照协议格式记录,易于用户查看。

3.alert to syslog: 向syslog发送报警信息。

4.alert to text file :以明文形式记录报警信息。

值得提出的是,snort考虑到用户需要高性能的时候,即网络数据流量非常大,可以将数

据包信息进行压缩从而实习快速的报警。

3.-- 程序结构

1)--snort的整体结构

snort作为优秀的公开源代码的入侵检测系统范例,其整个程序结构清晰,构思巧妙,我

们对于其版本1.6.3的源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Snort共有64个c文件和h文件,首先介绍

程序的整体结构,其流程图如下:

其中最为关键的函数就是ProcessPacket(),--其流程图如下:

2)--数据结构--

snort的主要数据结构就是几个链表,上述已经提及,snort组织规则库的巧妙之处就是

按照规则的处理动作来划分成三个链表,其中每个链表又按照协议类型:TCP,IP和ICMP

分成三个链表,所以所有的规则都会被分配到这个三个链表中。链表中的成员就是描述

每条规则的结构——RuleTreeNode,该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就是记录该规则的处理函

数链表——RuleFpList,一条规则有时候需要调用多个处理函数来进行分析。该结构中

的另外一个重要成员就是规则选项的结构,该结构同样包括该规则的选项信息以及其处

理函数链表。

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每一条规则都分配一个RuleTreeNode结构,因为很多规则的选项

前的头部分是相同的,只需要根据不同的规则选项链取不同的选项函数处理链表。基本

整体的结构如图n所示,所有链表的初始化都是在捕获数据包前进行的。

除以上链表外,snort还定义了预处理、输出的关键字和处理函数链表,设计链表的主要

意图是为了实现插件的思想,即用户何以根据需求添加删除预处理的功能模块。其只要

的数据结构如下:

typedef struct _PreprocessKeywordNode

{

char *keyword;

void (*func)(char *);

} PreprocessKeywordNode;

// 预处理关键字信息结构。

typedef struct _PreprocessKeywordList

{

PreprocessKeywordNode entry;

struct _PreprocessKeywordList *next;

} PreprocessKeywordList;

//预处理关键字链表。

typedef struct _PreprocessFuncNode

{

void (*func)(Packet *);

struct _PreprocessFuncNode *next;

} PreprocessFuncNode;

//预处理函数链表。

所有链表的初始化都是在捕获数据包前进行初始化的,一旦链表都已建立完毕,开始捕

获数据包,每收到一个数据包都会现首先调用预处理程序链表中的函数进行处理后,其

次按照默认地顺序遍历AlertList,PassList和LogList三个链表。遍历时首先根据数据包

的协议类型定位规则链表,其次调用递归函数进行规则的逐一匹配,即首先匹配规则头

,若匹配则继续递归匹配规则选项,若不匹配,直接匹配下一条规则。为了加快遍历的

速度,snort在规则选项中的”content”内容匹配时调用了Boyer-Moore算法。

4.--改进

1.--背景

我们认为snort已经具备了NIDS的基本功能,由于它本身定位在一个轻量级的入侵检测工

具,尽管与商业的入侵检测工具比起来,它的规则语言略显简陋,在报警方式和图形化

使用界面上也显露出不足之处,但是程序的整体结构清晰,规则语言简单实用并提供插

件的功能支持,用户可以添加自己的检测规则和处理函数,这对于规则库的及时更新有

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通过分析,与商业的NIDS相比,SNORT 1.6.3没有设置对IP 分片包的处理功能,即对于

例如“Teardrop”和“Ping of Death”两类利用非法IP分片包进行的攻击无法检测:

?--teadrop——该攻击是针对很多操作系统的TCP/IP协议栈没有正确处理已分段的IP包

的重组。其特征是发送2个或更多特别的分段IP数据报。第一个包是偏移量为0的段,数

据段(分段长度)字节是N,并设置了MF位,第二个包是最后一个分段(MF==0),但它的偏移

量小于N,所有造成两个分段重叠了。为了重组这些包,有弱点的系统就会在TCP/IP栈中

分配非常大的空间,因此导致目标系统因为内存耗尽而停止响应或者重启。

?--Ping of Death——该攻击的特正是向攻击目标发送大量的ICMP分片数据包,当这些

数据包重组时其数据段已经大于65535个字节,系统会因为无法处理这种数据包而造成拒

绝服务或者重启。

?--

2.--方案

3.--实现

关于端口问题

不是的,只使用一个端口来运凳监听。

比如web服务默认的80端口就是用来监听又没有客户端的请求,至于客户端用什么端口来气请求我们不去管它,服务器自然会亏猛把旁空旅响应数据法网客户端请求的那个端口上。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